漫步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屋舍整齊、道路潔凈,漁村風情與生態之美相映成趣。“變化很大,如今一到節假日,村里就有很多游客!”村民感慨道。從昔日的“污水橫流、氣味擾人”到如今的“清水長流、環境宜人”,這場美麗蝶變,正是陽西縣全域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陽西縣扎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的關鍵抓手,以“早謀劃、巧分類、強保障、重長效”為路徑,聚焦統籌聯動治理、分類建設、運營管護、分步提升、資金保障等“五個統籌”,推動治理工作從“全覆蓋”向“高質量”轉型,于2024年底提前實現1045個自然村污水治理100%全覆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經驗。
統籌聯動與分類建設,打出精準治污“組合拳”
陽西縣構建了縣、鎮、村三級聯動機制,縣委、縣政府提前謀劃、細分任務,建立“早部署、早開工、早落實、早見效”推進機制,層層壓實責任,提前完成全域治理目標。縣直部門優化審批、加強指導,鎮村兩級強化日常監督,并動員村網格員和群眾參與監督,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快速反饋。
“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陽西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對靠近城鎮的91個自然村,優先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管網,實現“以鎮帶村”集中處理;對居住分散、常住人口較少的58個自然村,推廣“還田消納”資源化利用模式;對于常住人口基數大的896個自然村,則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PPP模式整縣推進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以下簡稱PPP項目),建成958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工藝涵蓋“厭氧池+人工濕地”“生物接觸氧化一體化設施”“A2O工藝”等多種形式。
在塘口鎮牛南村委會高田村污水處理站點,記者看到經厭氧處理后的污水,變成清流,直接排入灌溉水渠,供村民澆灌農田。“該村常住人口僅20余人,這座站點日處理污水約10立方米,處理后尾水可用于農業灌溉,真正實現了循環利用。”負責運營的深圳市中信方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環保中心經理張繼軍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陽西縣還依托農污設施現有空地探索推廣“光伏+農污”綜合利用模式,在織鎮岑村開展充電樁、農產品驛站、光伏發電綜合性資源驛站改造,既增加村集體收入,也賦能綠色發展。
統籌智慧管護與資金保障,構建長效運行“雙引擎”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是基礎,運維是關鍵,長效是根本。
陽西縣堅持建管并重,創新運維管理模式,選定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全縣農污設施進行統一運維,建立標準化運維流程,運用數字化監管平臺實時監測設施運行狀態,定期開展水質檢測和設備維護,實現每處農污設施“有人管、管得好、有效果”。
在程村鎮石龍村委會上花山村,一座白色圍欄環繞的污水處理站安靜地立于綠意之中,遠望猶如一座小花園。站內設備間里,控制機與鼓風機平穩運行,草坪上井蓋整潔,地下則“隱藏”著一套高效運行的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的尾水十分清澈,源源不斷地流入灌溉渠,與周邊田野自然相融。
“該處理站建于2022年,采用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屬于PPP項目之一。”據建廣環境葛洲壩水務(陽西)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志鋒介紹,他們負責運營的所有PPP項目站點均安裝視頻監控,并接入智慧水務運營系統。數據實時傳輸至中控平臺與手機終端,可遠程監測設備狀態、水量、電量及現場畫面,還能對水泵、風機等設備進行遠程啟停控制,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管理。
在資金保障方面,陽西縣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整合鄉村振興、環保專項等各類資金,創新引入社會資金,通過PPP項目吸納約4億元社會資金參與建設與運營。同時,積極申請專項債券,推進金融支持項目,構建多元投入機制。截至今年8月,全縣累計投入資金約10億元,不僅有力破解了建設資金難題,也為長效運維提供了堅實保障。
統籌分步提升,治理水平“持續躍升”
在實現全域覆蓋的基礎上,陽西縣主動對標更高標準,聚焦提質增效,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從“有”向“好”、從“全覆蓋”向“高質量”邁進。
陽西縣農業農村局牽頭各鎮建立常態化問題排查機制,結合各村區位條件、污水產生量等實際情況,對已建成設施運維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開展全面摸排,梳理出問題清單、制定全縣農污設施整改提升計劃,分步有序推進設施提升改造。
據介紹,2024年陽西縣完成120個自然村整改提升任務,2025年已完成70個,通過優化工藝、完善管網、提升設備等措施,持續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
治理成效正轉化為村民可觀可感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走進程村鎮紅光村委會厚幕山村,昔日的污水處理站如今煥然一新。映入眼簾的是一處精心設計的綠地,樹木點綴其間,污水處理設施巧妙地隱藏在綠地之下,旁邊還建有一個穩定塘。
“該站點原采用‘厭氧池+人工濕地’模式,去年我們進行了提標改造,升級為‘厭氧+一體化設施+穩定塘’復合工藝。”張繼軍介紹,該站點日處理能力可達400立方米,出水水質能達到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一級標準,有效滿足了村污水處理需求。
農村污水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解決了村莊的污水治理難題,其景觀化設計更成為了點綴在村居間的一處生態景觀,實現了環境效益與鄉村風貌的雙提升。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