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青少年兒童嬉水、學習游泳的高峰期。由于未成年人調皮貪玩、防范意識較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溺水事故。據市119消防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以來,我市消防部門一共接報12起溺水警情。其中,7月接到4起溺水警情,且均發生于農村野外水域。有關部門提醒,野外水域表面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危險重重,切勿心存僥幸,注意提高防溺水安全意識。
■ 陽江日報記者/陳海濤 見習記者/劉昭融
野泳“少年團”被村干部勸導上岸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我市多處開放性水域,看到河道邊都豎立著“水深危險 禁止游泳”“危險水域 注意安全”等警示牌,提醒群眾切勿在野外水域游泳。
8月4日,記者來到江城區中洲街道西岸村,這里緊鄰漠陽江。西岸村沿著河道建設有一個小型的龍舟文化公園和一個龍舟訓練基地,以及群眾自發組織設立的放生臺。這三處地方均設置有監控設備。當有人靠近水域時,監控設備會發出“水深危險 注意安全”的警示廣播。午后3時許,在西岸村龍舟文化公園,一名男子拿著釣魚用具越過此處圍欄,往江邊走去,對此處張掛著的警示牌視而不見。
“暑假以來,時不時會見到一些學生到河邊玩耍。”西岸村委會干部曾紀歡告訴記者,他的手機上安裝了軟件,可實時查看河道監控情況。今年6月25日晚上8時許,他打開手機軟件看到有五六個少年在放生臺水域戲水,立即手動觸發警報,不斷發出“水深危險,注意安全”的警示廣播,可孩子們不以為意。為此,他在手機上使用“對講”功能,用陽江方言喊話讓他們遠離危險水域。孩子們發現確實有人在監管水域情況,才立即上岸。
8月5日,記者來到陽東區紅豐鎮新塘村。新塘村臨近漠陽江水域有一片草坪,是群眾熱衷的戶外休閑打卡點。這里視野開闊,草坪與河道相接,可親水。記者看到,沿岸多處設立禁止游泳的警示牌,漁民在江上打魚、撈蜆,但未見野泳的人。“這個警示牌有點歪斜,得趕緊加固。”紅豐鎮新塘村黨總支書記洪海波沿著河岸行走,仔細排查安全隱患,并表示近期雷雨頻繁,河水上漲,導致部分提示禁止游泳的警示牌被沖歪。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因暑期高溫天氣頻繁,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專門尋一些戶外江河溪流戲水,借水消暑,如陽東區大八鎮、陽西縣新墟鎮、陽春市春城街道林田村等地的山澗溪流成為消暑勝地,每逢周末游人扎堆。家長們帶著孩子,穿著各色泳衣、配備救生圈,便在水中玩耍,有的人甚至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裝備。其中一名家長張先生表示,家長們一般都會留意孩子,并給孩子們做足防護措施,且不會在深水區玩耍,以確保安全。
科技+巡查雙管齊下織密安全防護網
今年7月以來,市119消防指揮中心接到4起溺水警情,均發生在農村,安全警鐘再次敲響。
“一覺醒來,會下意識地打開手機看看河道監控。”曾紀歡表示,西岸村在3個溺水防范點安裝了5個監控攝像頭,如今打開手機查看監控設備已成為他的日常習慣。除了安裝監控設備外,西岸村委會還將臨江一些重點片區的雜草清除,以便更清晰地觀察江面。如果有釣魚的市民落水或學生野泳,路過的村民和村干部能夠及時發現,就能更快施救和勸阻。
西岸村還有一些常規性的防溺水做法,例如結合河長制巡邏江面,發放防溺水傳單,在公園電子屏幕滾動播放防溺水宣傳知識等。“很多水域看著平靜,底下卻藏著淤泥、水草,一旦失足落水,后果不堪設想。”曾紀歡說,西岸村村干部每天都會在河道巡查,多走一步、多查一處,群眾就能減少一分危險。
紅豐鎮文體廣場是當地群眾開展休閑娛樂活動的聚集地,每天晚上有二三百名群眾到此唱歌、跳舞、運動。為此,紅豐鎮政府利用文體廣場的電子宣傳欄、電子屏幕科普防溺水知識,提醒群眾珍愛生命,預防溺水。該鎮還利用村廣播、鄉村微信群、新媒體等平臺,循環推送防溺水知識和警示信息,讓“珍愛生命、預防溺水”的聲音傳到每一戶家庭、每一個角落。記者采訪當天,紅豐鎮文體廣場電子屏幕正播放著警示教育片《危險的野泳》和防溺水案例等視頻。
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出,除了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做好防溺水宣教工作,暑期學生在家時,家長也應負起防溺水的教育和看管責任,告誡孩子勿到江河湖泊等危險水域野泳。“作為家長也時時放心不下,每日出門上班前都會叮囑孩子切勿到外面江河水庫野泳。”家住中洲街道潭塘村的劉女士表示,她每天上班忙,無法時刻待在孩子身邊,唯有早晚叮囑孩子,也時不時會發送一些防溺水警示視頻到兒子的微信上,以作告誡。
科學施救溺水者謹記“四優先”原則
溺水事故容易造成人員死亡,主要原因在于施救難和施救窗口短。據我市多名參與過溺水救援的工作人員介紹,從溺水者發生溺水開始算起,8分鐘后便幾乎無搶救的可能。
陽春市神鷹救援隊隊長余仕強介紹,溺水者心臟驟停后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在此時間段實施高質量的心肺復蘇術,溺水者蘇醒的機會比較大。因此,除非身邊恰好有人員能及時將溺水者打撈上岸并進行心肺復蘇,否則溺水者生還的概率近乎為零。
當遇到他人落水時,市民切記不要貿然下水直接施救,而是遵循岸上救援優先、工具優先、團隊優先和信息優先四個原則。余仕強說,遇到他人落水時,救援人員首先應大聲呼救,尋找附近人員幫助并報警。隨后,救援人員可以尋找漂浮物,如塑料瓶、泡沫制品、木板等拋向落水者,或用竹竿伸向水面讓落水者抓住。
“即使在岸邊伸手便可抓住落水者的情況下,也應優先考慮用衣服、竹竿等物體向落水者間接施救”。余仕強解釋道,救援人員直接用手拉拽容易被落水者拉進水里,最終一同溺水。這四個原則,是對一系列因救援落水者發生的群死事件作出的經驗總結。
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水文環境各有不同,加上基本沒有配備救生設備或救生員等,野泳實際上是帶有死亡風險的行為。對于不會游泳的人而言,意外落水后應盡量保持冷靜,在水中,越掙扎反而沉得越快。落水人員可以雙手放在胸前,然后慢慢向后背打開,依靠自身的浮力讓鼻子和嘴巴露出水面,喘過氣后大聲呼救尋求救援。有能力的話,可以將身上的鞋子、鑰匙等物品脫下或丟掉,減輕身體重量。
江河湖泊的警示牌有形,由學校、家長、社會等共同完成的防溺水教育,則是中小學生心中無形的警示。“最想提醒群眾注意的還是希望大家遠離危險水域,謹記‘六不準’防溺水知識。”余仕強強調,不準私自下水游泳;不準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隊的情況下游泳;不準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準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不準不會水性的學生擅自下水施救。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